2021年10月25日 星期一

2021年秋天

一些機會遠遠地接觸了幾位約莫三十的年輕人,瞬間發現大家的思維已經像當年我在看 35, 40 歲那些人的眼界。時間輪轉的步調比我想像中快的多,可能是近十年對岸資訊及蓬勃網路交流發展所致?那種感覺就像自己過時了似的。

上一次有這種感觸到自己步調慢了,大概是十年前吧!那時在研究單位時常看到新東西也挽起衣袖嘗試,常寫些技術筆記,還會有類似出版社小編問有沒興趣出書。當時在研究單位約滿後,就衝離職,想趕緊去外頭闖闖,意外又加入到一間小公司上班,但說真的沒有沒太顯著的貢獻 orz 除了自己還不給力外,則是老闆的路線專注在重新設計有趣的事物,屬於重複造輪子的工作哲學,在這種方式上可以享受樂趣,步調反而又更慢了許多,自己也沒了耐心,選擇了其他跑道。

這幾天聽了李開復與樊登在2019.02年新書 AI.未來 訪談,大聊 AI 的發展,那時李開復說的角度至今2021年末了,我還滿認同的,就是 AI 會稍微侷限在特定領域跟維度,主因是身處資訊領域略知AI訓練的方式,AI的強項是單點深耕去突破,但很難像人類可以做 general-purpose learning。這對談已經過了近三年,卻還是一樣的新鮮且呼應著,代表 AI 的進程還是持續地找突破吧!像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尚未完全可以無人的概念,但已經有一些有條件的領域可以無人了,如固定路線的公車、掃地機器人等。

瞬間,因為聽了李開復跟樊登2019年初的訪談,讓自己的心態又回穩了點?當年公司的老闆不知不覺也在今年退休,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的停滯著。或許,這正是高估了近幾年的發展,而低估了十年的狀態?想想自己和周邊好友,也跟十年前的彼此身處在不同知識水準跟產業位置,只要正念持著複利思維跟學習,慢慢地進步就好,勝過凡事完美而躊躇不進。

此外,最近學弟哈拉著投資,談論起對指數開槓桿的事,想想也是一樣的概念,可能都過於看重最近的動作。這時,想起股癌的一些思維還滿不錯的,只要能賺錢,慢慢賺就好。雖說股癌爆料本身是開槓桿起家的,卻也深知自己是多麽幸運避開了歸零,並努力不讓運氣賺來的又靠實力賠回去,做了不少學習精進跟風險配置。面對著這幾天川普社群網站要搭的順風車 SPAC 標的兩天十倍的井噴,只會遠遠的 respect!! 但依舊過著自己的生活步調。

我想,此刻的心情就是這樣吧!回穩了。當大家的背景、資源和包袱都不同時,靜靜地欣賞著彼此,也是不錯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