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12月25日 星期五

[書] 零規則:高人才密度x完全透明x最低管控,首度完整直擊Netflix圈粉全球的關鍵祕密 / No Rules Rules: Netflix and the Culture of Reinvention

終於趕在 2020 年尾,在平安夜 K 完這本書,很妙得在看前七章對我有點膩甚至愛睏,因為我認為整本書提到的個營運策略可以簡化成三件事就好:

  • 當同事們都是聰明人物且符合公司文化
  • 當大家最決策時,都為了公司好,而不是私慾
  • 公開透明

只要這三件核心可以持續共存,那老闆就只要監督並維持住這三件事即可。像是原本做事能力很強的員工,若不沒跟上公司的成長軌道,無法像以前產出高價值的產物時,為了維持同事們都是聰明水準,只好辭退他;當大家都是聰明人,且一起都是為了公司好而下聰明的決策,那公司勢必會隨著時間更加成長;公開透明是為了監督用途,發現不適任必須出手處理;透過這三點的結合,讓公司越來越往好的方向邁進。

若轉換成工程師的機制,可以簡化成:

  • CEO/CTO 定期面試新人,發現高手時,聘請他加入團隊
  • QA 定期評估 高手 的產出的質量,並時常回饋給 CEO/CTO 
  • 當 CEO/CTO 覺得某 高手 無法融入公司文化(如思維不一致)/產出高品質時,進行辭退

以上在我周邊的新創團隊有看到這樣的步調,雖然殘忍,但為了公司存活是必要的控制,可維持團隊的產生力。

最後,我在閱讀最後的幾章時,反而精神抖擻!越看越有滋味,主要後面幾章節就是在這樣的文化是怎樣維持的。包含要認清全球各地的文化差異,不一定能夠提供對等的回饋,甚至溝通上會有不一樣的感受,為了世界各地的高手都能持續變強,仍是持續搭建回饋機制是很重要的,而如何正規化大家的感受值是個重要的課題。

2020年12月21日 星期一

[韓劇] Start-Up / 我的新創時代 / 스타트업 觀後感

圖片來源:WIKI - Start-Up

真是一言難盡,聊下去肯定劇透的,想看戲的就略過這篇碎碎念吧!我想趁這股熱情把數十年的記憶都好好的趁這次透過文字刻印下來。

好玩的是周邊人沒有人那麼看好這齣戲,像是追到一半就放棄他。我則是前陣子想要醒腦,追完一堆熱門動漫畫(鬼滅之刃,咒術迴戰,Chainsaw Man,租借女友)後,就看了這齣戲,劇情讓我想起好久以前的記憶,就這樣漠視了愛情片段,不斷的咀嚼每一集帶給我的醒悟,倒真的不會有看不下去的念頭,只有在第七集時,擔心愛情戲是不是會變多

每集標題都訂得很好:

  • 新創
  • 家人、朋友、傻瓜
  • 天使投資人
  • 沙盒
  • 駭客松
  • 關鍵人物
  • 燃燒率
  • 備份
  • 風險
  • 演示日
  • 退場
  • 併購聘用
  • 舒適圈
  • 電梯簡報
  • 最簡可行產品
  • 規模化

我並沒有真實創業過,或者該說沒有去扛過實質的責任,最近的那一次是辦公室要撤,我一人把五人份左右的辦公室設備用一台計程車搞定撤離,那次讓我覺得感受很特別的,我自己得厚著臉皮去撤辦公室,得要面對運將不想當搬家載東西等問題。說起來,我身邊有一群人在那邊闖蕩,有高中學長二次創業中、有親戚在影視圈創業成功,也有接家業搞得很出色的,偶爾聊天都滿有趣的。關於自己,記得快進入社會前,參加了一場新創公司的成立,浩浩蕩蕩超過五十位親朋好友同事一起投資,只是這個案例並不是美好的,後來數十年,看著老闆賠掉了親朋好友人脈,也堅守著自己的經營路線但尚未開花結果。我們幾位同仁也曾想要扭轉老闆的思維,可惜的是換位思考時,看到老闆的成就(包袱)有多重,許多東西是陳年的且無法割捨的,最終,我們連下一個新公司都沒走出來,僅討論數個月各奔東西。這應該是我近年挽起袖子離創業最近的一次,每次回想起來滋味百變。

回顧著那時老闆的公司創立,在沒有任何營收以前,真的只能靠家人朋友和傻瓜去走下去的。只是這劇中更佳醒腦,當進行了數年沒成果時,投資人的語氣不會好聽的,若有洽當的執行者出現,真的適合把自己換掉,讓彼此專注在擅長的事務。這齣戲描敘了很棒的觀點:關鍵人物!此外也提到了均分的持股是沒有任何意義的,這讓我回想起周邊長輩想要二次創業時,就是提出了不該均分持股(均分權力),永遠都要有個人當頭,但那時我還年輕,總覺得不就好好說服彼此嗎?!看到戲把很多記憶硬生生地拉到面前審視。後來我在三十多歲時,我的老闆很早就把這意識默默的敲進我的腦袋,凡事都要有人挺起胸膛做主的,我現在覺得很合理的事,在當年真的沒想透。

駭客松呢?參加過三次,最嫩的那次得了小獎,其他兩次純跟朋友聚聚會享受氣氛 XD 看著戲裡感受到黑客松那熬夜燃燒生命很美好,可惜的是現實中黑客松本來就不是公平的 :P 存在那獎金獵人的,已經把早已研究/熟識的題目到處參戰的,沒啥對錯,卻能讓人更親近社會,避免被學校那假公平的環境給慣壞了,真的適合去黑客松體驗幾場。很巧的,能說嘴的那次的記憶是搞笑的,幾個同學當作畢業旅行,記得初審時我們實驗室所學的轉換成一份初審計畫書,我記得只花一個多星期就搞定的,包含連彼此都不熟系的 framework 花了大把時間在那邊練習安裝,是的,只停留在如何安裝那套系統 XD 然後截止日前一天才開始嘴砲報告,熬夜遞交後,還一起去吃早餐,我也在早餐店翻了翻小時想看的漫畫結局,好不愜意啊。就這樣傻傻的入選10隊去競賽,且沒人懂那 framework 的。別的隊伍要嘛已熟工具,要嘛研究所就是做該領域的,最後竟然能得獎,推論對於問題解決的原理是不需要純靠那 framework 的,我們產出的比較像有完整的系統介面,透過 Web UI 觸發分析程式、串接 framework 結果,可能是看起來是相較比較完整的優勢吧?

時間再拉回近況,幾年前有幸陪老闆參加過國內知名的加速器,這些經驗就真的跟戲裡的劇情有更深的對應。團隊在加速器內,大部分仍是靠自己,只有辦公室可能不用錢,但每週要跟著加速器步調文化,不一定是好事,例如心急的人會覺得交際的時間拉長了。加速器的 demo day 也真的很盛大,可惜這些都沒接觸,是比較可惜的一塊。這時,讓我想起一個八卦,身邊有朋友參加草創期的團隊,那時是在校園孵化器,被當免洗工程師,弄出雛型就被 fire 了。站在勞方會覺得資方無情,但資方要扛的責任本是不同,而這間團隊後來闖出名堂,在 2020 年已經完成數輪投資,累積募資超過30億台幣。恰好另一位朋友已經在規模化的公司下工作,那時的心情跟參加草創期是很不一樣的感受的。

回過頭來,雖然沒有真實落名的創業,卻也經歷過成立公司評估資金燃燒率、思考退場機制、面對過類似併購聘用事件、最簡可行產品、經歷過規模化,大概只差電梯簡報沒有真的經歷過吧,而備份是已雲端化基本的步調

最後,呼應一下劇情,筆記一下自己的經歷跟感受:

  • 戲劇的黑客松片段,訓練出 99.x% 辨識率,推論本身就會 overfitting 而導致誤判,可惜的劇裡沒有提及這件事 XD 反而說男一賽後熬夜一天就解決 bug 等等,小可惜
  • 窮的時候,聞著香味吃著飯,真的很坎坷又有同感
  • 住過頂樓,真的爆熱,記得要配冷氣
  • 能夠有一群一起創業的夥伴真的很讚,現實中也代表經濟壓力沒大到活不下去,才能搞這種中長期的創業題目,別看著別人就跟著跳下去,彼此的資源先天上就真的不同
  • 團隊還是優於題目的,因為團隊成員的潛力可以克服一切問題,那題目也沒那麼重要
  • 邀約創公司,有時只是想留下人才藉口
  • 股份比例殘忍的,為了比例是真的要撕破臉的,經歷過才知道,其實大多不是錢的問題
  • 成立公司還是加入別人的團隊,真的要面對的課題是不一樣,是一個滿好的人生問題
  • VC 說話真的比較難聽 XD
  • 工作數年後,訓練出一眼看透別人的潛力,要多多珍惜人性美好的那塊,實在是大家都聰明人,會躲責任的滿街都是,會吃苦耐勞肯給建言的夥伴,要份外珍惜
  • 時間,永遠是最貴的。要人把青春年華貢獻出來、要人把資源花在你身上,對彼此都是大事
註:事後跟其他朋友哈拉這戲,都說很爛甚至看一半就棄戲 XD 如:[心得] Start Up 棄劇心得(有雷),理由是因為人設關係,在愛情戲裡有太多矛盾點 XD 我自己看倒是還好,就願打願挨,但我自己也比較愛好男二,但不至於因為男一跟女一的人設而討厭這戲,大概是我專注在回憶我自己的故事吧?

2020年12月12日 星期六

從公開數據看可永續經營的知識型網紅、一鏡到底不剪輯的優勢:股癌謝孟恭, 陳寗

股癌 - podcast 排行榜 - 20201212

2020年對我而言算是很認真的接觸知識型網紅,如定期收聽等,更早之前應該是囧星人的說書吧?因為美股在 2020年03月 單月出現歷史性且連續四次的熔斷,從那時起還滿常在 FB 看到財經網紅,接觸了 股癌謝孟恭IEO 國際經濟觀察 等,近期則是多認識 Youtuber 陳寗。滿恭喜台灣又長出新的行業:可永續經營的知識型網紅。

由於近幾年在從事流量變現,對數據稍微敏感,就把近半年看到的亮點筆記一下,以下都是一些公開資訊。

首先是 IEO 國際經濟觀察 在 方格子平台 付費訂閱人數來看,在 2020/12/12 已經進入 691 人次,在 方格子 的拆分機制下,作者可以領取到 691 人次 * 100 台幣/月 * 80% = 每月 55k 台幣收益,已經足以是個新鮮人在台北生活的收入數字,在一開始收聽 IEO 看什麼 Podcast 就可以得知作者/版主本身就是兼職模式,很期待這份訂閱收入可以幫版主財富自由 XD 讓才華撐得起夢想!更熱情的投入自己喜好的領域。

方格子 - IEO 國際財經科技前沿觀察 2020/12/12 數據

然而,我第一次留意其實不是 IEO 國際經濟觀察 的數據,而是股癌大紅時的六月:

數據:

  • 業配 80萬/月
  • 假設一個月有 4-8 次業配,一次收 10-20萬範圍
  • 業主眠豆腐單月 400萬營收

以 ROAS (廣告投資報酬率) 可能就 20~40 這個數字,很驚人。假設推論產品毛利率 60% (隨意 google 床墊 毛利率),那 ROI 可能接近 5~25 數字,也一樣亮眼,這早已是一個所有流量都要花錢的時代。

ROAS = 400萬營業額 / 20萬廣告費 = 20

ROI = 400萬營業額 * 60%毛利 / 20萬廣告費 = 12 (此處粗略用毛利計算,更精的需要用淨利才對)

這些都代表股癌經營投資領域,其粉絲擁有高經濟購買能力,這業配領域上可以帶來很兇猛的轉換率。

我也滿佩服股癌謝孟恭,在 podcast 節目帶給菜雞們相對安穩的投資路線而非向名嘴那樣報明牌,還爆料自己是相對激進的投手(單日百次交易量)。只是有些數據拼湊起來,都可以略知財經網紅的財力落在哪個水準(例如持有500股特斯拉、風險分散10%等),目前還滿欣賞股癌,善用自己的能力跟資源,開始經營公開資訊,例如聘請寫手整理財報觀點,對我而言是很好的初步得知新知的管道,像是美國又有哪些有趣的公司已經經營數年到準備 IPO 了!或是哪些行業一直默默賺錢等,提供不少聊天話題、工作新點子等等。也有一些財經網紅經營粉絲團數年也提供付費群組,一個月收 15 美金,群組內有七百位也帶來每月 1萬美金 的收益,皆是非常誘人的數字。這些都是比投資更穩健的收入,月月數十萬的進帳將提供財經網紅更多資源去進行高風險的投資。

陳寗 - Youtube 數據分析 - 20201212

接著,回過頭提一下 Youtuber 陳寗,大概半年前因朋友推薦而觀看他的介紹(還被推坑買了某牌平價藍牙耳機),那時覺得這人說話一鏡到底,擁有跟股癌號稱不剪輯的優勢,殊不知最近再複習了一下之前 10萬訂閱 Q&A 的影片,發現裡頭曝光的數字也是很驚人的:

提到每月 Yuotuber 廣告費可達六七萬收入,更別說他的正職、社群行銷規劃、私密電商等收入

這驚人之處在於他當時的訂閱才10萬人次,之前曾試過 youtube 影片收益,歐美市場粗略 CPM 落在 4-8 美金,台灣方面,很多討論都大概會抓 2美金 這數字。從 tw.noxinfluencer.com 觀察陳寗的頻道數據,約一個月增加 170萬 觀看數,這數字與 CPM 2 美金相乘就約略是10萬收益。其中陳寗的強項跟股癌一樣,錄製節目不需要剪輯,並且保持日更新的效率,十分佩服。這在知識財行業裡,非常靠口才的,一旦可轉換成不需剪輯加乘效果後,就會有絕對的優勢。往幾年前看,不就跟直播一樣嗎?主持人每天定時開播一樣?

我記得其他知識財 Youtuber 當初的廣告收益其實都沒有這麼高的,像是囧星人當年每週說個一集約 10-20 分中的書籍介紹,默默在 2017 年也終於來到每月約 800-1100 美金的收益了,但 2015 年時期就很普通可能就像領家教費的領用錢等級。

目前我還滿看好 Youtuber 陳甯的模式,在其學經歷的優勢下,除了言之有物外,仍經營著高單價位的小眾市場,非常符合創業模式:找一個夠養活自己卻不會被大企業看到的點子,像大象踩不死螞蟻那般的茁壯著。有興趣可以多去了解股癌謝孟恭和陳寗的發跡過程,還滿多有趣的事情的。雖說天時地利人和,但自己不熱於興趣跟付出是無法長大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