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 年夏天跑去聽了一門泰國老闆的經商之術,2019年秋天尾則是看到FB廣告大神的臨時加開課程就衝了一發 XD 本身不算這個領域的,但每次衝去接觸就有新的感觸,真的不錯!
這算是我第二次廣告投放聽課,上一次是在新創內部課程,距今大概 5 年了吧。聽這課程還滿不錯的,花個短短的四小時複習一下有哪些新東西,跟哪些容易遺忘的東西。剛好近兩年在搞流量變現,現在把思維反過來用。
這門課採用實務教學方式,過程沒有投影片,而是一頁頁瀏覽器直接操作 FB 廣告投放的後台,有許多一言難以道盡的心得,條列式如下:
- FB User 興趣、地理位置、社群互動資訊,依舊是強項,這是 Google Ads 難以對抗的項目。消費產品的電商就是靠 FB Ads 啦
- Online-Merge-Offline (OMO) 廣告投放早已很成熟,店家透過 Point of sale (POS) 店頭機系統可以將線下活動資料匯入到 FB 廣告後台,即可做到上線線下整合,例如對到店用餐的客戶投放線上購物的資訊,這兩者是互補而非互斥,例如實體餐飲店的體驗轉換成線上購買新式甜點等。而線下為了收集到客戶的 Email 和手機幾乎無所不用,辦個優惠/贈品活動都是(想起來那些送化妝贈品要留姓名電話的過程嗎?)
- 不要期待自流量帶來的交易,且在 3C 產業不要再對已購買的再行銷。對既有客戶再行銷屬於耗材類的商品才有意義。
- 不需太強調 A/B Test 的策略,實際上運作就會不斷追求更佳文案,自然會演化到最佳的路線(就像寫程式不見得一定不用靠 framework ,久了為了好維護就會自成 framework 的)
- FB 為了用戶體驗也會評分你的文宣,依照評分機制評估該讓你的文宣給多少受眾觀看。鼓勵多和用戶互動,別人分享或留言都可以去按讚,大概可以參考蝦皮/全聯/政治/眾籌等其他小編文章,一樣有滿滿的互動。
- 粗略引流成交的成本約 300-800 台幣,商品利潤有這等水準就該試試 FB Ads 買流量導購電商
- 電商領域上,不要過度陷入到曝光價格/點擊價格的競局,重點還是訂單成交跟獲利
這些評估策略的經驗還滿寶貴的,著重的不在廣告投放時間,而是更精準的受眾互動數據。
講師也提到一些概念,也驗證過去自己猜測的方向:
不要以為廣告一直打,用戶可能哪天想起會買也就是廣告不是一直擺在那邊花錢,接著催眠自己哪天用戶會想起的。
實務上,有效的廣告投放可能一天內(最遲七天內)就會看到成效。而重複對一個用戶打廣告的方式也是用不同文案,永遠要避免同一個文案被一個用戶重複觀看,重複觀看可是傷了自己的荷包。
跟這類似的本業領域大概就是數據收集,不認真思考數據收集的目的/情境,就全部說收,殊不知網路儲存要費用、數據運算的算力也是要費用,搞到最後所有的收集就跟沒收集一樣,隨著時間而逝。當然也有反過來的,就是拼命想規劃情境收集,沒有明確的評鑑用途就淪為八卦資訊,數據價值又隨著時間衰減而無意義。
其中 A/B Test 就有那麼一點點味道,因為所有文案/策略都有時空背景,不見得訓練出某個經驗就可以一直沿用,搞到最後就是不需 A/B Test,永遠真槍實彈上場,心中自成一把尺可以評估該文案到底能不能再進步,因為久了就該略知哪些 CTR / CPC 是合理的、是可以再進步的。
這行業也是令人小抖,例如好不容易找到了高價值受眾,結果這款商品銷售完後,就得再打起精神再找下個受眾,這種沒完沒了的生活... XD 其實跟新創差不多,在時間限制下看誰先搶下市場。搶下市場或得資源後,就開始進入資本主義的保衛戰,建立更高的市場跨入門檻,一日復一日。這時就覺得當個投資人是多麼幸福的事,靠分散風險錢砸下去就好,不用浪費自己的青春年華啊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