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4月6日 星期六

[書] 刻意練習 讀後感

刻意練習

近一兩年的書籍閱讀,起因算是囧星人,雖然他已因個人事件而隱居,但仍感謝他說書,讓我有幸可以多多認識一些書籍。「刻意練習」這本書,買了快一年終於把它看完了,去年翻一下就停住。在這之前我則是看過「斜槓青年」,從中習到一個觀點:『沒有強度的練習,只是徒勞無功。』而這個念頭在我翻完「斜槓青年」幾個月後就差不多忘了 XD 處於略懂還不夠身體力行,但一翻完「刻意練習」後,整個念頭強度又再度襲來。

「刻意練習」很不錯,儘管整本書可能翻了 1/3 就知道他要提的概念(後面就必須靠意志力才能把它看完?)。在這個時間點對我就是醍醐灌頂,例如工作上該怎樣想想如何推進同事們的成長、家庭上要想想如何教育小孩,對自己而言,則是要找方式加強進步強度,像是 side project 挑選或是健身強度等等。如果在創業的路上,那刻意練習提到的新法也適用於公司的成長。

這本書提到了幾個重要的觀念:
  • 每個專家都是透過大量的練習才獲得專業的水準
  • 天賦只是入門門檻低了點,能夠快速得到成果,但後續都還是靠大量練習才得以精進
  • 有強度的練習,人人都可以有一定的水準
  • 如何有效練習?找老師/換環境!沒老師該怎辦?專注投入、意見回饋和解決問題
讓我回想起一些成長過程,像是國中發現自己在物理課的理解不差,進而轉化成一種積極的態度,我把著當作小小的天賦,使得自己有動力去把其他非擅長的科目補起來(大學考試時,物理表現卻極差 XD);碩班時期,因老闆個性,有了另類的教育過程,透過大量寫程式/重複造輪學習資訊技能,這個過程反而被教育成不迷戀 library/framework 甚至 paper,凡事多了解原理即可,不要害怕自己設計不出來,更不要迷戀大型專案。

我記得剛出社會很刻意的寫寫 blog ,當時只是無聊想知道能不能賺廣告費(事實上很低),但反而長出了不少方向,像是文章標題該怎樣訂才容易被找到(SEO)、每次寫筆記等於反芻學習到的資訊、方便自己以後快速找到工作筆記等等,當然也有意外的事件,像是有人會留言問要不要接外包、要不要加入新創團隊、要不要出書等等,比較好玩的是在研發單位時,寫了很多 AWS 功能簡介,結果兩三年後在業界的同學,反而看著自己的 blog 去認識 AWS 服務,對他可省去花時間親自體驗,對我則是出現莫名好玩的關聯,可以哈拉幾句。

幾年前有回學校分享工作心得,我反而拿寫 blog 這個小題目分享了一下,要能找到一個閉環來持續動作,其實這些過程就跟「斜槓青年」和「刻意練習」提到的概念非常近似,就是要找到有效的成長方式,要找到一個動力/念頭去支持。

此外,書中提到學鋼琴/學網球過程是個很讚的案例,一開始只是挑離家近的地方學習,等到技能進展到一個水準後,想要更精進時,便開始找專家/教練來教導,這時就不會是挑離家近了,甚至可能進行搬遷。更貼近一點的案例就是台北的小學,一堆家長為了讓小孩能夠念明星學校,開始遷戶籍 XD 導致學校為了處理這種問題開始要求入學前幾年就必須在某某里,甚至要求家長小孩要一起在該里才行。更誇張一點的是中學也這樣搞,搞得變成小孩出生沒多久,戶籍就得該在學區才得以拿到入學的資格門票。

回過頭來,在工作上我也面臨到"沒有老師"的地步,再精進只有幾招:自己找題目衝刺或換個環境。其中同輩通常是挑選換環境,像是加入有規模的外商(主因是外商福利誘人,導致強者群聚),這效率是驚人的。但如果公司還有舞台,那就好好珍惜,透過有效的回饋法來成長吧!

另外,如果從資方角度來看待目標達成率時,會讓人想起「給力」那本書,就為了追求目標達成效率,寧願再聘適合的新人才,而不願等同事成長(其實就是立馬辭退對方)。站在資方角度時,不需要自己去拼、花時間,而是反過來買別人的時間!若這個人才可以有對應的生產力時,給予 1.5 倍甚至多倍薪水都是值得的!反之不是人才時,花再多時間都是無益的。雖然殘忍,但資方為求生存也只能這樣下去,而勞資雙方的妥協保障,就淪落到基本的法規守則了,辭退時,是盡可能是優退路線。

最後,我還是推薦可以翻翻「刻意練習」這本書,而「斜槓青年」可以當做個入門(比較偏八卦、炫技),而「刻意練習」則是稍微偏向方法論,雖然書中的大量例子可能會讓人翻沒多久就沒興趣看完,但他的確也是刻意練習的招數,持續洗腦加深印象 XD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