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 ARM-based devices 盛行,搞硬體的都很黑皮很期待未來,覺得電腦越做越小越省電,我自己也跳入類似的產業,拿著客製化的板子將某些服務做在上頭。而最近開始遲疑一些事情:把一些服務都植入後,那然後呢?客戶買單嗎?很妙的,台灣大多還是那種硬體思維,肯花錢買軟體的少,故商品實體化也造就了硬派的永遠壓著軟派的走向,反而 mobile app 才看到一丁點軟派的舞台!
前幾天在茶水間跟業務聊上幾句,他再思考到底怎樣客戶才願意買單,說真的我也不知道 XD 但卻讓我開始多思考這類事情。
那些賣硬體的為了跟市面上的產品區隔,不外乎是低價促銷,不外乎想要再自家硬體加上更多不一樣的軟體,好讓人覺得這台裝置便宜又大碗!但問題出現了...裝置的規劃本身就是在特定情境下使用的,已經先 cost down 一次了,接著額外的軟體要再加上去,則容易出現系統不穩。更別說寫軟體的總希望記憶體越大越好,執行效率才會更加;賣硬體的,總希望硬體資源越小越好,裝置成品才會更低。
這樣身為軟體開發者,就會漸漸有種奇妙的心聲?非得靠這裝置才能凸顯自己的價值嗎?或是,乾脆從事 mobile app + service 就好?反正智慧手機當道,你家賣的硬體也沒智慧手機強甚至普及,通路更是要自己打,舉凡 iOS App Store 還是 Android Google Play 等,都讓大夥很快接近你家的軟體啊,那這樣繼續搭配指定硬體賣的理由是?不覺得別人當主體,軟派努力老半天則是個配角嗎?囧rz
像 Pi 一樣的設備很多,如 Pandaboard、BeagleBoard 等,這些都十足讓工程師感到興奮,但一般使用者呢?似乎還有好長的一段路要走,除了教學跟自爽外,很難請別人用這裝置 Orz 或許,裝置存在的價值都只是為那個 special case 而已,用它開個 open office 如何?給它加上電池、無線網卡甚是螢幕鍵盤滑鼠,它仍只是個特殊裝置,可以思考哪些不用高速運算的東西可以移植過來,但肯定不是什麼都適合移植,它的品質終究不是台個人 PC 啊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